- · 网络新媒体技术版面费是[06/30]
- · 《网络新媒体技术》投稿[06/30]
- · 《网络新媒体技术》期刊[06/30]
中国网络剧的逻辑与创新(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类型化的成熟和制作上的专业化、精品化,网络剧与台播剧在当下可谓平分秋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剧单方面向传统影视剧靠拢,事实上在这些
随着类型化的成熟和制作上的专业化、精品化,网络剧与台播剧在当下可谓平分秋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剧单方面向传统影视剧靠拢,事实上在这些年来,网络剧已多多少少改变了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
不再是“闭门造车”
在2014年以前,网络剧还处于粗粝的原生态阶段,当时也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即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平台或在各互联网链接的终端进行播放的,由视频网站独立或与影视公司合作、网络受众为主体、结合传统电视剧的制作方式所制作的网络文艺作品。
为观众喜好量身定制,也使网络剧的细分类型化越来越成熟,在当下既受欢迎也获成功的题材类型主要是悬疑、古偶、玄幻、都市爱情,除悬疑外,其他几类明显对标女性市场,在叙事类型上又形成了甜宠、大女主等流行套路。《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特别聚焦了“她”潜力,当平台意识到女性更易产生交互行为、贡献流量时,继续细分女性观众的口味、创作更多贴合不同女性群体心理的叙事类型,将是大势所趋。
当发现爆款网络剧是获取流量的密码之后,各大流媒体平台开始加大投入力度,如2014年总计推出超过200部网络剧,较前一年增幅高达300%,因此那年也被称为“中国网络剧元年”。至2020年为止,网络剧数量每年都维持在300部左右,争取做出爆款以博人眼球是主要目标。借助大数据对用户群体的精准分析,网络剧的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影视剧“闭门造车”的老习惯,在选剧本、选角乃至广告投放方面都十分重视用户反馈,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就能进行调整来适应需求。于是,网络剧经常会选择同样带有网生属性并已经积攒了一定人气的网络文学作为剧本,以粉丝众多的流量明星为主角,诞生了大量的IP改编剧。近年来的爆款网络剧,如《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你是我的荣耀》等,都是上述逻辑下的产物。
形式创新仍是原动力
在网络剧获得传统奖项,以及“网标”的诞生赋予其正式身份之后,人们普遍认为网络剧将走向“内容为王”更加精品化的方向。而网络剧要维持活力,最重要的是形式创新的能力。
网络剧可控制速率又可随时暂停和重放的播放特点,也在快餐式的消费之外,创造了“N刷”的现象。这种情况多出自有一定理解难度、需要“盘逻辑”的悬疑剧,例如火出圈的《隐秘的角落》,就有网友通过反复观看、截图分析,甚至从短暂的音画分离中解读出除了黑化的朱朝阳以外另外两名同伴均已死亡的“隐藏结局”。也有用“列文虎克”(网络流行语,指观察得非常仔细)来形容对剧集进行显微镜式观看的行为,这种情形较多发生在线上重播的经典影视剧身上,例如在优酷平台重播的《甄嬛传》,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保持相当热度,甚至衍生出了“嬛学”,不得不归功于网友的“N刷”和细节考据癖。这也使平台并不完全忽视内容的力量,即便背后仍然是流量的逻辑。
与其说在讲故事,倒不如说网络剧为观众提供了表达情绪和意见的素材。虽然早在20世纪末,亨利·詹金斯就以“文本盗猎”来形容观众对影视剧的创造性参与行为——主要是制作同人视频、写同人文等,不过这也需要在影视剧播出和观看之后才能有所反馈。网络剧时代的“盗猎”行为显然具有即时性乃至超前性的特征。“弹幕”文化可以说是即时性的代表,在特定的时间点出现的评论带给观众一种同时观看的错觉,而且有时比剧情本身更有趣,导致不少人不佐着弹幕都看不下剧。此外,在网络剧的宣发阶段,粉丝或平台方就已经开始不断地放出路透、制作话题冲微博热榜,在播放过程中截取“高光时刻”、进行二创剪辑,还包括在播放系统中设置“只看TA”“倍速播放”,实际上都是为观众更快地筛选素材、参与话题提供了方便。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观众的参与已不再纯粹和自主,因为平台方经常会利用此种高参与度来扩大宣传,但有时也会造成舆论反噬。
本文转自:光明网
文章来源:《网络新媒体技术》 网址: http://www.wlxmtjszz.cn/zonghexinwen/2022/0804/761.html